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契丹之梦

第044章:兴辽国

前面说到萧空宁决心推动辽东的铁和铜的大幅度增产,这有助于经济和军力的提升。

现在已经进入秋季了,迎亲的日子逐渐迫近,有些准备的事也该做了。

原本萧空宁打算把亲事推到明年,但这是皇上指婚,当然就要听皇上的,哪有他自作主张的可能呢?说是皇上指婚,实际上就是萧皇后打着皇上的旗号罢了,历史上的萧皇后是强人形象。

现在萧皇后又说了,由于冬季无法行路,必须在入冬之前把新娘送到辽东,这也得照办。

新娘子到辽阳城后还要住一个多月才到娶亲的日子,为此萧空宁还要为韩姑娘准备一所宅子,以临时安置。

还要准备一支迎亲的队伍,并且要提前出动,到喜峰口等候,然后一直护送到辽阳城。并且在沿途驿站都要为韩姑娘准备休息之所。所有这些都不能出纰漏。

这些杂事虽然不需要萧空宁亲自动手,但是他总要过问,要拿主意。

不过他一直有一个小疑团没搞清,他觉得现在有可能得到解答了:那就是韩姑娘的父母一直没露面,哪有都到了成亲的日子了,还不知道丈母娘是谁呢?难道韩姑娘是孤儿?可这是皇上指婚,他一直不敢问。无论如何到成亲的时候总会有答案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渤海营总兵上报的文书也是萧空宁关注的,这一天有了重要消息。是渤海营的细作传回来第一份呈报,报告了渤海沿岸的地方势力的概况。这些所谓的情报,都是最简单的普通信息,可是辽国上下都不知道的,恐怕宋国方面也不知道。

之所以对国境周边信息这么闭塞,主要的原因是古人完全忽略了海洋,认为沿海地区是蛮荒之地,毫不关心。

举个例子:就拿几百年后出现的戚继光来说,他的主要功绩是打败了骚扰沿海地区的倭寇。闹海盗的地方可是现代里繁华的江南沿海地区呀!要知道,当时正是明朝的早期,是明朝最强盛的时候,强大的**政府就在南京,可是距离不远的沿海地区竟然闹海盗!

由此可知,古人把沿海看作是边远的蛮荒之地!这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。

可能有人会问:明朝可是有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啊,郑和率领的舰队在当时就是世界无敌。郑和下西洋一共走了七次,这是人人皆知的,你怎么能说中国的古人不重视海洋呢?如果明朝的皇帝没有海洋意识,他为什么还要耗费人力物力打造那么大的舰队出洋呢?

这个问题问的好,还真要说一说,其实这个历史事件刚好说明明朝的统治者完全忽略了海洋。

当时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,他是篡位的,夺的是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。他带兵打进了皇宫,可是朱允炆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,失踪了!

篡位本身就不合法,前边的皇帝没死,他朱棣的皇位就坐不稳!并且不合法!

试想啊,如果朱允炆振臂一呼,那么各地官员和各路军头门听都谁的?

这是朱棣的心病,他当然要千方百计地找建文帝。当时传说朱允炆出海了,逃到海外。。。。。。

好了当年的细节就不用再说了。

郑和是朱棣的心腹,他的任务是寻找朱允炆!这才是下西洋的真相。

庞大的舰队出洋远征,并且是七次下西洋。其中还有郑和遇到海外华人,郑和劝说他们回归大陆,做忠实于朝廷的臣民。

在海外的华人在当地形成很强的势力,即便郑和有心剿灭这些**,他也没这个能力,或者担心代价太大,别耽误了寻找朱允炆的正事。

这与欧洲人环球航行,发现新大陆,向海外移民,争夺殖民地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。

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,郑和死在了出征的路上。

在历史上,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带来什么有意义给结果呢?是什么结果都没有!没给国家带来任何利益,与欧洲人远洋航行的丰硕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。

传说到后来朱棣终于找到了朱允炆,在偏远的深山中的一个寺庙里做了和尚,与世无争。

既然无害,朱棣没有杀他,让他安稳地做个和尚吧,当然也会派人严加监视。

既然不需要寻找朱允炆了,也就没必要再出海啦。郑和已经死了,出海的事就无声无息了。

不但大型舰船都拆毁了,造船的图纸资料也全部烧了,于是制造航海大船的技术也失传了。朝廷还明令禁止出海,当时的政策叫做“片板不得下海!”这哪里有海洋意识啊?

因此我们说,古代的朝廷完全无视海洋,认为那是蛮荒之地,甚至视出洋的华人为躲避皇权的**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好了已经扯得太远了,回到我们的正题。

渤海营总兵毛柯勇上报的文书说:渤海沿岸地方势力很杂,多数都是占山为王的草寇,成规模的只有一个,头目自称国王,叫做兴辽国,还建了都城。

那都城在长城以南,这一段长城就成了他们的屏障,兴辽国还派有军队驻守。

长城是秦朝修建的,一直保存到现代,成了中国标志建筑。

兴辽国的都城在长城以南不远处,距离海岸有一百多里,差不多就是现代唐山市的位置。当然这时候是没有唐山市,唐山市的形成是因为开煤矿,是清朝末年的事。

兴辽国王城的规模很小,比一般的县城还要小。四四方方一座城,每一侧的城墙都不到二里地,也就是小于1000米,与苍石伙洛城差不多大。

城内正中是王宫,只是一个大院子的规模。王宫内部的情况不知道,因为细作进不去。

城内居民很少,估计就是1000人左右,大多是这一伙势力的大小头头。城中有居民就会有集市,商业店铺也有几家,当然也会有小饭馆。

兴辽国的民族构成与辽国差不多,大小头头都是东北地区过来的移民,民族上接近于契丹人,至少有契丹人的成分,只是规模没有契丹族那么大,因此没有形成独立民族的规模。当地人口稀少,但是土著还是人口的主流,因此也可以认为他们就是汉族的一部分。

多说一句,其实汉族就包括契丹人的成分,直到现代,俄语的“中国”,发音就是“契丹”。也就是说俄罗斯人把中国人看作为契丹人。

之所以在强国身边存在这个小小的兴辽国,其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说的:这地方没人管,辽国不管,宋国也不管。

兴辽国的情况清楚了,接下来就要谋划剿灭兴辽国了。

萧空宁作为外官,发动战争是需要朝廷批准的,但是收复渤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却不需要朝廷批准了,在正常上报文书中说一下就可以了。这是因为朝廷已经任命他为冀辽总督,冀就是渤海沿岸地区,那么在他管辖的地盘上剿灭土匪,平定地方是总督职责之内的事,就像在辽河以南的山区里剿匪和苍石伙洛抵抗金兵进攻一样,都是不需要朝廷批准的,只要及时上报战况即可。

现在是秋季,总不能在冬季用兵嘛,渤海地区也属于北方,冬季寒冷,渤海的靠近海岸的海水都是结冰的。如果准备工作顺利,明年开春后就可以用兵。

萧空宁认为,要考虑尽量少打攻坚战,以减少伤亡。士兵的命也是命,要珍惜。同时如果伤亡太多,其抚恤也是不小的负担。

萧空宁有自知之明,毕竟自己不是军人,在军事上是外行,特别是古代的战争,为此萧空宁找来萧宏它商议。

萧空宁问:“剿灭兴辽国就要攻入山海关,山海关是长城的重要隘口,敌方必然有防守。本督担心攻打长城伤亡太大,你怎么看?”

萧宏它:“大人所虑极是,长城的城墙很高且坚固,攻城之战必然惨烈,杀敌一人怕是要自损十人,甚至更多。”

萧空宁:“兵丁都是精壮啊,我辽东本就人口稀少,这么大的牺牲难于承受啊!萧总兵你看可否渡海绕过山海关,直击兴辽贼之都城呢?”

听总督大人如此说,萧宏它很激动,他说:“总督大人仁慈呀!令下官敬佩!大人所言渡海绕过山海关乃上上之策,下官赞同。但是我辽东没有船呀,别说渡海之船,小船都稀少。”

萧空宁:“是啊,咱辽东缺少船只,要造船的工匠都难找。”

萧宏它:“既然沿海渔民有船只就定会有造船的工匠,大人可以令锦县寻找,大船造不了,小船总可以吧?渤海是内海,在好天气的时候风浪不大,船小一些也能行驶。伪兴辽国那边人口更是稀少,找个安全的地方上岸因该不难。”

锦县就是现代的锦州,辽河的入海口就在那里。

萧空宁:“萧总兵所说极是,就这么办。”

萧空宁一句话就把这份功劳给了萧宏它,萧宏它连忙行礼说道:“总督大人,下官可不敢居功。”

萧空宁微笑着说道:“在锦县搜罗工匠造船吧。”

未完待续。

—end—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